12月7至9日,“全国第七届认知神经语言学高层论坛”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主办,上海外国语大学脑与认知科学应用重点实验室承办,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界》杂志、上外高级翻译学院和上外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应用实验室协办。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外语院校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综合性大学的80多位语言学、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共襄此次学术盛会。
冯庆华副校长致欢迎辞
上外脑与认知科学应用重点实验室徐永副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他表示本次论坛希望搭建语言学与认知神经科学、大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的沟通平台,推动语言学研究向科学化转型。冯庆华副校长致欢迎辞,他向与会学者介绍了上外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的情况,强调了学校希望利用学科融合推动语言学研究创新的决心。全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王鲁男会长致开幕辞,简要回顾了学会的发展历史,表达了学会利用此次论坛进一步推动国内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的愿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蔡一鸣编辑代表协办单位发言,表示作为国内外语教育研究出版重地,外教社将积极助力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
论坛议程分为大会发言和分论坛交流两部分。组委会邀请了周晓林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尧德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院长)、刘晨璇博士(科大讯飞研究院机器翻译组研究员)以及徐晓东副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青年领军人才”、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担任特邀嘉宾,做大会主旨发言。他们分别就汉语会话语用加工的神经基础、认知神经科学技术在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识别-理解-生成方面的应用、音乐训练对神经网络的影响以及连贯关系如何影响语用和语义加工介绍了自己团队的研究成果。
大会还安排了学会内部的多位专家做大会发言。学会副会长倪传斌教授、王小潞教授、廖巧云教授分别报道了他们在二语词汇磨蚀、儿童反语加工和语义修辞识解方面的研究发现,姜孟教授和赵仑教授分别报道了他们在帕金森患者和自闭症言语功能障碍方面的研究发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卢植教授和西南政法大学的章勇博士介绍了他们采用功能磁共振手段,对二语学习年龄和语言形式与语用关系展开的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的王慧莉教授和上海海事大学的周频副教授分别从实证和理论两个视角介绍了她们对具身语言学的深入思考。上外脑与认知应用重点实验室的徐四华副教授详细介绍了ERP技术及其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徐永副教授介绍了实验室计划开展的“多源数据驱动的外语学习研究”
大会还设立了四个分会场,与会者按照“认知神经科学驱动的语言加工研究”和“语言研究中实验设计与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的融合研究”等研究主题分别进行了小组发言。
王鲁男会长致开幕辞
作为全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的年会,此次会议得到学会成员的大力支持。王鲁男、贾冠杰、杨小虎、李炳林、廖巧云、陈亚平、王小潞教授等人分别主持了大会发言,所有参会理事参加了四个分论坛的点评活动,赵仑教授还利用会议间隙做了一场关于EEG技术的辅导讲座。
大会于9日上午11点半闭幕,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孟教授主持了闭幕式。各分会场代表向大会报告了讨论情况。姜孟教授宣布了理事增补名单。赵仑教授做闭幕致辞。他指出,此次研讨会发言内容观点新,站位高,视野广,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盛宴。王鲁男会长宣布了下一届年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承办,并向承办单位代表陈亚平教授授旗。陈亚平教授代表学校介绍了下一届大会的筹备情况。
此次高层论坛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首次在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领域举办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内容涵盖认知神经语言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集中反映了该领域的新技术、新视角与新进展,展示了我国认知神经语言学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也促进了本领域学者更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与会代表对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创新精神和切实行动推动语言学跨学科研究和科学化转型,推动双一流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7日晚,中国认知神经语言学研究会召开理事会,听取了姜孟秘书长年度工作汇报和王鲁男会长讲话,表决通过新任理事和常务理事名单。
此次大会举办期间,恰逢学校电力改造,学校领导、学校后勤等各部门以及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行政团队克服重重困难,通力合作,确保大会的顺利举办。大会的筹备充分,组织有力,受到了与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与会人员合影
(上海外国语大学脑与认知科学应用重点实验室)